
2017年1月5日 1.7K
一直在trello里列着甩掉路怒症的目标,可惜关了车门就总是不淡定。
今天送女儿上学,遇到加塞的车,我倔毛病又犯了,坚决不让。对方是个22岁的小伙子,很嚣张地开窗大骂,又是下车挑衅。女儿在车上,我怂了,只是发了几句嘴狠回骂两句。
送完女儿进校门,我开车上班的路上懊悔不已。一时赌气,毁了自己的好心情,在女儿面前也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。万一真碰擦起来又是各种麻烦,真心不值。
立贴为证:以后坚决控制情绪,安全第一,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。
作为没怎么出过国的土人,今天跑来上海办理美国签证。真的是“小马过河”般的体验,阅尽网上一堆攻略,到我自己,却是被面试官轻描淡写地问了三个问题:去干嘛?最高学历?现在做什么工作?然后,就过了。尼玛,我准备了一堆材料好不好?我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好不好?我想好的精妙对答还没发挥好不好?
走的时候,刚好瞥见隔壁窗口一对夫妻不知什么原因被拒了,我排队的时候就见他们被各种盘问。妻子都快哭了,哎……
最后说三点感受:
1、去美帝的人真多,乌泱泱办理签证的人。
2、办理留学签证的娃儿也真多,面试官都是用英文拷问。对答如流,厉害!
3、上海站打车去梅龙镇居然被拒载,体验太差了,差评!
“飞猪理论”被很多人曲解或片面理解。首先,如果没有基本功谈飞猪,那真的是机会主义者,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不经过一万小时的苦练能够成功。其次,飞猪最最关键的问题是:不能只顾埋头苦干,不去抬头看路。应该花足够的时间研究风向,研究风口,这样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。
在言必谈“风口”的时代,我也曾豪情万丈,梦想能御风飞行,却是跌得鼻青脸肿,滚回现实。我反思自己:内功不够,资源与机会不足是根本原因。
我突然想到11年在东台交流的时候,曾经在弶港的海边看到过很多巨型的风车,它们白色的叶片迎风转动,缓缓地汇聚起强大的能量,继而源源不断地托载了千万人的生活。
在真正找到突破口或创新点之前,不妨立足根本,夯实基础,扎实推进,先发电再储能,寻求爆发突破的机会。
做迎风而上的飞猪,还是做借势发电的风车?如今我对自己的定位已基本清晰。
最近很喜欢同事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“拱拱”。“拱”是一种技巧,也是一种态度。从移动母体出来,最近的工作推进与沟通,让我更深刻领会到“拱”字的含义。我们不再是甲方,不再是优势资源占有者,业态在变,竞争形势在变,自身的角色也在变,唯一亘古不变的是KPI指标。
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,多沟通多推进。小卒虽慢,何曾退缩一步?只要奔向目标,每天“拱”一点点,小步快跑,相信终能成功。
今天在车上听“罗辑思维”,罗胖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,引用了胡适先生的一句话,我很有共鸣:做了过河卒子,只能拼命向前。
女儿这两天生病发高烧,被送去奶奶家修养。周末陪护了她两天,很是心疼。晚上又接到她的电话,说自己前几天早做好了父亲节贺卡,藏在了她的抽屉里。我拿在手里,端详很久。虽然有些粗糙,但,我很喜欢!
穿越中
哥们也是有底线的
没有可加载的页面
回复